1月26日,“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研习班”第四次课程在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五楼举行。在本次课程中,陈剑鍠教授为大家讲解的是《文钞菁华录》中第三部分“示修持方法”篇。
课程进入到这一段,大家开始学习念佛法门的种种方法和窍诀。除了研习班的学员以外,课程更吸引了三位法师到场听闻。大家聚精会神,认真地闻思陈教授的课程内容,均感到受益匪浅。
深信净土法,切愿故念佛
在前面课程打下信愿的基础后,课程进入行持的部分。印光大师特别强调,信愿行三资粮都需要具足,他引用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的话,告诉大家能否得生净土,靠的是信愿之有无,而生到极乐世界后,品位的高低,却是靠念佛功行的深浅来决定。因此信愿是净土法门的先导,而念佛则是法门的正行。
信愿行是净土法门的纲领和宗要,信愿和行持不可偏废。在一些地方对此理解有所偏废,例如日本净土真宗认为只靠着念佛,靠着他力的加持就可以往生。这一类误区需要我们特别重视,不可在修持中偏废于某一边。
而信愿和行持之间,也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只有信愿深切,行持念佛时才会一心念佛。而临终的正念,又取决于平时念佛功夫的有无。如果平时都没有念佛,临终也难以提起正念;而平时的努力,又有赖于信愿的培植。
修持任何法门,都需要一定的定力来支撑。念佛念得好,也可以进入禅定之中。但单纯依靠念佛来培养定力,却没有信愿的支撑,也是无法往生净土的。而没有培养好信愿的基础,念佛就只是在调养自己的精神,反而会引起情识的炽盛。因此,培养好信愿的根基,在有信愿的基础上用功念佛,这样才有把握往生净土。
随后,印光大师又提醒大家,在不干净的地方,如厕所浴室等地,念佛不宜出声。但默念的功德和出声念的功德是一样的。这个开示就说明了念佛的功夫,是在二六时中都可以行持的。并不是因为我们所在的处所不洁净便需要中断。一个念佛功夫到家的人,念佛能打成一片,哪怕睡梦之中,都可以念佛。
居士朝暮课,恭敬作总持
在这一段中,印光大师还为在家居士开示了如何做早晚课的问题。这其中,印光大师既为有较多空暇的居士制定了一套系统严谨的早晚课仪轨,更为平时事务繁忙的居士讲解了修习净业的方法。
印光大师建议有较多空余时间的居士可以这样做功课:早晨起来向佛礼拜后,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后念诵“阿弥陀佛身金色”偈颂,随后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再念诵六字洪名或千声,或五百声,念诵时应该绕佛,如果不方便绕佛,也可以采取或跪或坐或立等几种威仪。念佛圆满,则三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声,随后念净土文发愿回向往生,最后念三皈依礼拜而退。
如今根据这则开示制定的在家居士早晚课仪轨,已经在居士群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不少居士都按照这样的仪轨次序做功课,其源头正是印光大师在《文钞》中的这一则开示。
印光大师尤其强调,念诵净土文时要依文意而发心,在诵经念佛时不应该贪快求快,而是应该专心诚心念诵,仔细品味,并能够发起真正的菩提愿心,时时刻刻忆念菩提心,这样才能让贪嗔痴不起现行。
而当一个人真正能够时时刻刻忆念起这样的菩提愿心,不仅在临命终时能得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接引,便是在现在生的时时刻刻都能得到佛菩萨的加被。
反之,念佛时如果总是胡思乱想,念佛不仅难起作用,反而会越念越远离我们的本心,最后滞塞菩提。因此念佛时就是念佛,不能用情识念佛,把坏习惯和烦恼带到念佛中。
工作较忙无暇做日课怎么办?印光大师依据宋代慈云忏主所立的“十念法门”给人们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法是在一口呼吸中念佛,从吸入一口气开始,到完全呼出这口气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摄心念佛。一口气就是一念,念完十念后发愿回向:“原生西方净土中”。印光大师为大家介绍这个方法的好处时指出,散心念佛难以往生,而这个方法因为心念收摄专注,因此虽然数量不多,却有很强的功效。
这个方法借呼吸来摄心,让人能够在十念之中专心念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修持这个方法时需要让呼吸自然发生,不能为了多念而故意拉长气息,念完十念即可,不要贪多,念诵时也不能太快、太慢以及声音太高,否则有伤气的风险。
这个方法不会与个人生活形成矛盾。而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发心开始便几十年如一日地用这个方法摄心念佛,虽然这个人很忙,无暇做早晚日课,却也能够凭借这个修持,有足够的信心往生。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念佛法门的修持都有一个重要的诀窍,那就是念佛时需要有恭敬心。印光大师也反复强调,念佛需要恳切至诚,有一分恭敬,才能在净土法门中得一分利益。陈教授在讲解这个要点时,还引用了星云大师的开示作为注脚,告诉大家“ 一等信徒:恭敬三宝,助宣文教 ;二等信徒:护法卫僧,正知正见 ; 三等信徒:贡高我慢,自赞毁他 ;劣等信徒:正邪不分,谤僧毁法 ”的道理。
念佛若得法,摄心生定慧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处强调,散心念佛无法往生。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光大师也苦口婆心地反复为众生开示了如何摄心的问题。
印光大师最为赞叹的,莫过于念佛时摄耳谛听,这个方法不需要观想,不需要观像,却能够起到很好的摄心效果。这个方法便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下手处,同时也是《耳根圆通章》中“反闻闻自性”的方法。
念佛的重点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因此在念佛时,不应该急躁地追求数量和速度,而应该尽可能摄心念佛,在念佛时做到“念佛就是念佛”,不掺杂其他的妄想。在这一方面,持名念佛更有利于初学者摄心。对于初学者而言,观想观像念佛容易引起妄心,让人期待见到极乐世界相好庄严。而以摄耳谛听的方式持名念佛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摄心念佛之时,是不是执著于佛号呢?最开始摄心念佛时,我们的内心确实难免会有执著。但摄心念佛的功夫纯熟之后,就能很容易地实现“一心念佛”,甚至可以进入念佛三昧。从执着到不执著,从摄心而进入三昧,这可以说是个必然的过程。久而久之,更能进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的境界。
课程圆满后,学员根据自己学修中遇到的问题,和课程中的疑惑向陈教授提问,陈教授不仅为学员解答了这些问题,更亲自为大众示范了十念法的念诵方式,叮咛大家念佛时要观察检验自己具体细微的用心,要坚持“念佛就是念佛”的原则。
供稿:隆炜
编辑:如静
摄影:林伟龙
审核:笃行、宏文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