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佛陀最初离家追寻解脱时,可能像我们一样并不确定该如何做。他尝试许多方式以开发智能,他去参访老师,例如阿罗逻迦兰②,并和他们一起禅修……右腿放在左腿上,右手放在左手上……身体挺直……闭上眼睛……放下所有的事情,直到他进入很深的禅定③为止。但当出定时,旧想法又浮现,他依然执着它。看到这点,他知道智慧尚未生起,他的了解还无法通达实相,仍是不完全与有所欠缺的。他虽然已获得某些了解,但都不究竟,因此便离开去寻找新的老师。佛陀接着向郁陀罗摩子④学习,并进入更高的禅定⑤,但当他出定后,对前妻频婆(Bimba) ⑥与儿子罗睺罗(Rahula)的回忆慑住了他,他仍有贪欲。深切省察后,他了解到自己还未达到目标,因此又离开老师。他已聆听老师的教导,并全力以赴地遵从他们的教导,不过,他还是持续检视修行的成果。在尝试苦行后,他了解到将自己饿得骨瘦如柴只是身体的事,而身体什么也不知道。耽著苦行就如处决无知的人,而忽略真正的犯人。他了解到修行并不在于身体,而是在于心――诸佛都是在心中觉悟。身与心的状态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它们都只是自然的因缘,依赖支持元素而生起,存在而后就消失。一切生命,包括人在内,都习惯将生起当成自己,将存在当成自己,将消失当成自己,因而执着每样东西。感受到快乐后,便不想要有痛苦,若痛苦真的生起则希望它们尽快消失,但最好是完全不要生起。那是因为他们将身心视为自己,或属于自己,因此要求那些东西要顺从自己的意愿。佛陀了解这种思考正是造成痛苦的因,了解它之后,佛陀便舍弃它。苦、苦因、苦灭与灭苦之道――人们就是因为不了解这四圣谛才会沉沦。人们要克服疑惑,也要从此处下手。了解它们都只是色法与名法⑦,将有助于我们看清楚它们并非独立不变的实体,并没有“众生”、“人”、“我”、“他”或“她”。这些组成生命的因缘,只会顺从自然的法则。修行就是要像这样如实地觉知事物,我们不是它们的主人,无力控制它们,试图控制它们只会造成痛苦,因为它们并非真的属于我们所能控制的范畴。若如实觉知这点,就会看得很清楚。我们看见实相,并和它合而为一。这就有如看见一团火红的热铁在炉内加热,它通体都是热的,无论摸到它的顶部、底部或侧边,它都是热的。你们应该如此看待事物。通常刚开始修行时,我们想要获得、达到、知道与看见,却不知到底要达到或知道什么。过去我有个弟子,修行深受怀疑与困惑所苦,但他仍持续修行,而我也持续指导他,直到他开始找到一些平静为止。但当他终于稍微平静下来时,又再度陷入疑惑。“我接下来该怎么做?”他问我。你瞧!困惑再次生起。他说想要平静,但当得到之后,他却又不想要它。他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做!因此在修行中,应该以离染的心去做每件事。我们借由看清事物而离染,如实觉知身与心的特相。修定时,我们将注意力固定在呼吸进出的鼻端或上唇。这固定注意力的动作称为“寻”⑧,当将心“举”起来,并固定在一个所缘上时,就称为“伺”,即对鼻端呼吸的思惟。“伺”的特质会将其它心理感受自然地混合,此时我们可能会以为心是不平静的,它无法平静,但事实上这只是由于“伺”与那些感受混合的缘故。若它在错误的方向上走得太远,心就会失去安定,这时一定要重新整顿内心,以“寻”将心“举”到专注的所缘上。当如此建立注意力时,“伺”就会接手,与各种心理感受混合在一起。
②阿罗逻迦蓝(Alara Kalama)与郁陀罗摩子(Uddaka Ramaputta)是当时著名的数论派先驱,教示以苦行或修定为主,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解脱境,最终以生天为目的。
③世间的禅定分为色界定――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以及无色界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佛陀依阿罗落迦蓝的指导,达到“无所有处定”。
④参见注②。
⑤佛陀依郁陀罗摩子的指导,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
⑥即耶输陀罗(Yasodhara)王妃。
⑦色法(rupa-dhamma)与名法(nama-dhamma):色法指物理现象,名法指心理现象,两者即指五蕴。五蕴中的色蕴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则属于名法。名法又可称为“心法”。
⑧英译本将“寻”(vitakka)译为lifting up(举起),将“伺”(vicara)译为contemplation(思惟)。
《关于这颗心》前言(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一章 与法同住世间(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二章 使心变好(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三章 感官接触——智慧的泉源(七)
《关于这颗心》 | 第四章 了解戒律(六)
《关于这颗心》 | 第五章 维持标准(四)
《关于这颗心》 | 第六章 为何我们生于此?(六)
《关于这颗心》 | 欲流(五)
《关于这颗心》 | 第八章 实相的两面(七)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一章 一份“法”的赠礼(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第二章 内心的平衡(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第三章 和谐的正道(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四章 心的训练(六)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九)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钥(二十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七章 修定(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八章 “法”的战争(二)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九章 只管做它!(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七)
(点击上方链接,查阅章节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