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与法尘拉扯时
心便如风中果实般堕落
当一棵果树正开花时,偶尔一阵风刮过,吹落一些花朵。有些花蕾继续留在树上,并结成青色的小果实,一阵风吹来,其中有些掉在地上。其它水果继续成熟,然后它们也会掉下来。
人也是如此,像风中的花与果实,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中堕落。有些人在母胎时就夭折,有些在出生后只活了几天,有些多活了几年,有些则在青少年或成年时去世,然而也有人是寿终正寝。
当在省察人时,应深思风中果实的本质——两者都是非常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也可以在出家人的生命中看到,有些人想来寺里出家,中途却改变心意离开,有些甚至都已剃发!有些已成为沙弥,却又决定离开;有些只出家一个雨安居便还俗了。就如风中的果实——一切都非常不确定。
我们的心也类似于此。当某个法尘生起,并与心拉扯时,心便如果实般堕落。
佛陀了解这不确定的本质,他观察风中果实的现象,并以此省察比丘与沙弥弟子。他发现他们其实都具有相同的本质——不确定!有其他的例外吗?这就是事物的实相。
不涉入世间法 技能真正自在独立
因此,若你是以正念修行,就无须别人一五一十地教导你看见与了解。佛陀便是个典型的范例,他的前世是阇那迦.鸠摩罗王(Janaka Kumara),他无须学习很多,只需要观察一棵芒果树。
有天当他和随行大臣们参观一座公园时,坐在象背上的他瞥见一些结实累累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再回来摘取。不过,他并不知道随行大臣们会贪婪地将芒果采光,他们以竹竿敲下芒果,或整段整支树枝,将叶子扯破并散落满地。
在失望与沮丧之余,国王注意到邻近的一棵芒果树,它的枝叶还很完整。他立刻了解到,那是因为它没有果实,就没人会去打扰它,所以枝叶不会遭到破坏。他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思惟这件事:“当个国王是多么不快乐、烦心与困扰啊!他必须经常忧心国事,若有人企图攻击、抢夺或侵占国土时怎么办?”他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被恶梦惊扰。再次他在心里看见芒果树,没有果实但却由完整的枝叶。“若我们变得和那棵芒果树一样,”他心想:“我们的枝、叶也不会遭到破坏。”
他坐在房间禅思,最后由于受到芒果树的启发而决定出家。他将自己比喻作那棵芒果树,结论是若他不涉入世间法,就能真正自在独立,从担心与困扰中解脱,心将不受困扰。如此省察后,他成为一位游行僧。
从此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当人问道他的老师是谁时,他都会回答:“一棵芒果树。”他无须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悟“引导的法”①的因,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他基于这觉醒而出家,少事、少欲、知足,并乐于独处。他放弃皇室的地位,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也应敏于观察四周,就如佛陀身为阇那迦.鸠摩罗王一样,因为世上的每件事随时都准备好要教导我们。即使只是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我们将了解,世上的每件事物都是老师,例如树与藤,都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我们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法”,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无法背离实相。
①“引导的”(opanayiko):“法”的特质之一。值得引入自心;值得了解;藉修行尝试;引导向内。经上列举佛法的特质:“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自知”。
往期回顾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一章 一份“法”的赠礼(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第二章 内心的平衡(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第三章 和谐的正道(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四章 心的训练(六)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五章 阅读自然之心(九)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钥(二十三)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八章 “法”的战争(二)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九章 只管做它!(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十章 正确的修行——稳定的修行(七)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十一章 正定——在活动中离染(四)
《关于这颗心》 | (第二部分 定) 第十二章 死寂之夜(八)
《关于这颗心》 | (第三部分 慧) 第一章 什么是“观”?(二)
(点击上方链接,查阅章节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