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_《印光法师文钞嘉言录第四十一复顾显微居士书》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书二】“事理”、“性相”、“空有”、“因果”等等理论,如果您感觉混乱不好区分。您只要学习愚夫愚妇老老实实念佛,恭恭敬敬,诚诚恳恳。久而久之,业障消退智慧明朗了,等障垢干净,福德逐渐丰满了。以前的种种疑心就会彻底脱落。那么佛是有还是无,自己是有还是无,包括入佛道的门径,西方极乐世界是否确实存在等等,有了确实证据就不需要再去问别人了。如果不能专心致志地念佛,而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就会和看《金刚经》但不知道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出信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业障,不能领会。就好像盲人看太阳,太阳固然在天上,也用眼睛去看了,但就是看不见阳光,看和没看没有区别。假如这个人复明了,那么一看就看见阳光了。念佛这个办法就是盲人复明最切要的法子。如果想见到实相,就应当竭诚地使用这个办法,那么一定能让您觉得疑云消尽,真正畅快的时候啊。如果想见到实实在在的“真我”,非大彻大悟不可;想亲身证到“真我”,非断惑证真不可;想圆满地证到“真我”,非到见惑、思惑。无明惑这三种惑都除尽了,分段生死、变异生死这二种死永远消亡的地步不可。您信中这些言论,会使您永远处在轮回之中。以及你现在不依靠佛理而咨询这些疑问,都是承托“真我”的不可思议之力。由于你违背菩提正觉之路,却契合五欲六尘之境,所以得不到真实受用。好像演若多达的脑袋、衣服里的明珠一样,自始至终并没有丢失,只是冤枉生起了恐惧怖畏心,冤枉过着穷困的生活。译者按:演若达多,又称作延若达多、耶若达多。这个名字出自《楞严经》卷四,富楼那问,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佛陀回答了这个问题,举了一个演若达多的例子来比喻说明。演若达多是印度室罗城中的一个怪人,经中说他是“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佛陀通过这个怪人来说明虚妄无因的道理,并进一步说明此事既非因缘亦非自然,经中有一段非常绕人的论述:“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这里是通过演若达多这个人的特征来比例妄执无因的道理,既然是比喻,那么就是为了更生动地交待要表述的内容,拿来比喻的这个事情就应该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但是对这个演若达多的特别之处,我们似乎并不是很熟悉,佛陀有诸如迷人四方、翳目空华以及舟行岸移、摇目动水等比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但这个演若达多的例子,就相对显得绕一些,那么演若达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幸运的是,这种人今天还有,在现代精神病学分类中可以准确的找到这种病人,拿老百姓的话来说,演若达多是一个疯子。
令友某君,对于佛学种种情见1。及复阁下书,虽数百言。只因因果,空有,事理,性相混乱。致于金刚,于净土,悉皆不依佛祖诚言生信。妄自违理究理。欲为出格之大智慧人,不肯堕于愚夫愚妇之窠臼2。而自谓为理障3,实则是业障4于心。如盲睹日,了不见其光相,尚谓见者为妄。岂不大可哀哉。此种知见,诚不易破。况光之所说,语涉支离,理难彻透。固当愈滋疑议,有损无益矣。欲不奉命,恐或见责。且作塞责之计,而妄评之。祈勿致于某君。否则撕裂践踏,或所不免。若以光之文论,则适当其宜。若以其中所说,不是引经之文,便是宗经之义。而字又为世间至宝,被彼践踏。不但彼自获罪不浅,阁下与光,亦复获罪不浅也。今代为复曰,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日吃饭,终日穿衣。其充饥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吃饭,何于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生信耶。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遍阅本草5脉诀,知其药性病原,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遍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与学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故,以未见故。今充饥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6,必彻见方肯修持其法。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7念佛。因兹潜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8,切玉如泥。以不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芒。可不哀哉。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9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于树上求披拂10。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chuáng)酒糟汉11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亦无如之何12,况吾侪具缚凡夫乎。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13,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通州14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15,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道16时,即设计剿灭其党,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著,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光说耳。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事迹,概指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徜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耶。富贵尚能如敝屣17,何不以执著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妄心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即如子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须必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如盲睹日,日固在天,睹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睹时无异也。倘复其明,则一睹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18,衣里之珠19,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乃生佛感应道交。虽不离想心,亦不得谓独是想心所现,绝无佛圣迎接之事。心造地狱,临终则地狱相现。心造佛国,临终则佛国相现。谓相随心现则可,谓唯心无境则不可。唯心无境,须是圆证唯心之大觉世尊说之,则无过。阁下若说,则堕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之邪说也。可不慎诸。一一具说,太费笔墨。知一反三,当无遗义矣。
你的朋友(潘承锷),对于佛学的种种情见。以及回复你的书信中,虽然有几百字。只因为对因果,空有,事理,性相这些佛理混乱不明。导致对《金刚经》、净土法门,全都不依从佛陀祖师真实的话语,而生起信心。自己错妄的乖违道理而来推究真理。想要成为超出常格的大智慧之人,不肯堕于普通百姓的老套,念佛求生净土。而他认为自己是佛理上的障碍,实际上是恶业障在心。如同盲人看太阳,根本看不到阳光,而且还认为看见阳光的人是虚妄。这不是太悲哀了吗?这种知见,实在不容易破除。何况我所说的,语言支离破碎,没有连贯逻辑,义理很难彻透,不能深入浅出。应当更加滋长他的怀疑议论,有损无益啊!想要不奉命写这封信,又恐怕你会责怪。暂且作为搪塞责任的想法,来妄加评说吧!祈望你不要将这封信寄给你的朋友。否则,这封信或许不免被撕裂践踏。如果以我的文章来说,那么是应当撕碎丢弃的。如果以文中所说的,不是引用经典之文,就是宗从经典之义。而字又是世间的至宝,如果被他践踏。不但他自己获罪不浅,就是你与我,也获罪不浅啊!现在代替你为他回信说:仔细看你的来信,里面许多的议论。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以凡夫知见来错妄测度佛的智慧罢了。况且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老死,内来说,我们的身体心灵,外来说,一切外缘境界,哪一样能够知道它的原因道理。从我们有知识以来,看见前人的所做所为,而我们自己也就这样去做。于是得以长大成人,诸事顺适,身心安乐。从生到死,受用自在。如果如你来信所说,自己不知道佛到底是什么,以及净土到底是怎么回事。虽然是佛陀祖师真实的话语,也不肯因此就生起信心。如此来推求的话,你每天吃饭,每天穿衣。那么你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的原因道理,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如果说你知道,那么这个知道的人是谁,请明明白白的指出来。如果指不出来,还是跟随他人一样的穿衣吃饭,为什么对于了生死的第一妙法,必定要先知道原因道理,然后才生信心,断然不肯因为佛陀祖师的真实之言而生信心呢?又者,你生病了,必须要吃药。是先看完了神农本草、脉理口诀,知道药的性能,病的原因,方才肯按病开方,然后服药呢?还是立即请好的医生来为自己诊脉开方,立即吃药呢?如果你是立即吃药,那么你治病与学佛的准则就相违背了。纵然你是看完了神农本草、脉理口诀,知道了药的性能,病的原委。也与学佛的准则相违背。为什么呢?神农本草、脉理口诀,这是前人所写。你没能亲自看见,如何可以相信。如果说前人所写神农本草、脉理口诀中的话,不可以不相信。那么佛陀祖师善知识的话,你为什么全都不生信心,必定要亲自见到,方才相信呢?如你的知见,严格地说。应当要先见到什么药走什么经络,治什么病,才肯开药方吃药。断然不会肯依神农本草、脉理口诀中所说的,来开方服药。为什么?因为没有亲自见得清楚明白的缘故。现在你吃饭穿衣,治病的原因道理,没有见个明白,而就去穿衣吃饭服药。佛与净土的原因道理,自己未能亲见明白,纵然是佛陀祖师真实之言,全都不信,这是什么缘故呢?一是因为吃饭穿衣的事,是与自己的性命相关,虽然不知道原因道理,也不敢不如此去做。一是因为自夸高明,必定要彻底见到,方肯修持净土法门。古往今来多少杰出豪杰,由于这种知见,一辈子不能沾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他们所认为的那些愚夫愚妇,最初也不知道净土法门的所以然。而能够依着前人的老规矩,老实念佛。因此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于是得以带业往生,以及断惑往生的人。将要见到他们全都证得佛果,哪里只是知道其中的所以然而已呢?而这些自命不凡的人,因为怀疑而生起诽谤,将要从长劫至长劫,长久地堕入恶道。被那些愚夫愚妇念佛往生的人所怜悯,想要加以救援也不可得。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过去世不相信净土法门的恶业所障碍啊!阁下你的才智,如同干将莫邪这样的名剑,切玉石如同泥土。因为不善于使用你的才智,就如同用干将莫邪这把宝剑去切割泥土,那么就会泥土无所成就,徒然损害宝剑的锋芒。可不是悲哀的事吗?佛法是心法,不是世间一切法所能够比喻的。比喻的话,不过是令人领会其中的旨义。怎么可以死死地执着那个具体的事相,而平等无别地来讨论呢?举起扇子是比喻月亮,摇动树枝是表示有风。必定要在扇子上去求光明,在树枝求风动。这样能够称为有智慧吗?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也不妨以梦境来比喻因果,令二者平等无别地相符合。为什么呢?妄想心是因,梦中境是果。如果没有妄想心,决定没有梦境。这是决定不变的论点。善恶以及修持的发心、行事是因,得到善恶以及修持的果报是果。你是相信呢?还是不相信呢?妄想心是做梦的因,就得到梦境。念佛之心是成佛的因,那么近的来说,可以往生西方,远的来说,究竟圆成佛道。是滋长你的怀疑呢?还是发起你的信心呢?佛究竟是有,是无,暂且不论。你一定想要诘问佛的有无,先问你自己究竟是有还是无。如果说是无,这来信上一番的络索,是谁述说的。如果说是有,请明明白白指出那个述说的人。语言,是喉咙舌头与识心相合而有。文字,也是意识心用手握笔挥动而显现。语言、文字这二者都不超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都不是阁下你自己。离开这五法,指得出你自己,就允许阁下你诘问,佛究竟是有还是无,这个大智慧的问题。如果指不出自己的有无,想要先知道佛是有还是无,这是狂妄无知的诘问,不是切身穷究真理的诘问。佛毕竟是有的,因为你凡夫情见没有涤除,决定不能见到。阁下自己也是有的,因为你五蕴没能空掉,也不能离开色受想行识,明明白白地指出来。《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盘,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是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都应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这是经文省略,只是举布施来该摄其余的五度万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面所说的,你说说是有相呢?还是无相呢?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迫充塞于太虚空,而说为无,这就与眼盲之人没有两样。经中说:“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的目地,是想要我们不滞碍凡情圣见的执着相罢了。经中说:“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是想要我们称合自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望自己他人,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在这个当中着眼领悟,错妄执着无相为究竟。与吃酒糟的钝汉是同一种知见,还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吗?信心有什么难生起,疑惑有什么难去除。你决定不肯起信,决定不肯去疑。虽然是佛陀亲自与你说法,也没有办法,何况我辈具足系缚的凡夫呢?想要了知佛的虚实,《龙舒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讨论的义理,所记载的事迹,为什么不在此处生起信心,断除疑惑。你难道要说,这些言论事迹,都是妄造谣言。不堪过目吗?如果你是这样的想法,那么你的灵魂决定不堕其余五道,只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久享受随心所现的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的快乐境界。这种的快乐,不能够比喻。必定想要知道佛的虚实,虽然是《龙舒净土文》《西归直指》中所说的,都不真实,唯有自己亲眼见到,亲自证到方才是真实。现今有一件事请问,你必须以直心回答,不能含糊其词,躲闪推托。北通州的王铁珊,在前清曾经作过广西省的藩台,当时广西的土匪很多,他在作兵备道的时候,就设计要剿灭这帮土匪,杀的人很多。四年前,他得了很重的病,一合眼就看见自己在黑屋中。那个屋子很大,又很黑。其中有很多鬼,都来逼迫他,于是他就惊醒了。很久才能合眼,而见鬼相逼的情形还是如此,接着又惊醒。三天三夜不敢合眼。他这个人已经奄奄一息了。他的妻子因此对他说,你如此怎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吧,念佛总会好。王铁珊一听到这个话,于是就拌命念佛。不久,就睡着了,于是睡了一大觉,没有任何境界来干扰,而他的病也渐渐痊愈了。因此他就吃长斋念佛。这是王铁珊在前年与陈锡周来到普陀山,亲自对我所说的。假设阁下你遇到这种情况,是先要知道佛的虚实之后才念佛呢?还是一听之下就念佛呢?如果这个时候没空追究佛的虚实而随即念佛,那么你现在为何将前人与他人显示佛陀虚实的言论事迹,一概指斥为虚妄。唯求其次,援救此时恍惚迷离的心境,而想要流泪相求呢?富贵尚且能够舍弃如旧鞋,为何不将执着也当作旧鞋,完全舍弃干净呢?你认为这些知见是入道之门吗?不知道这是堕入阿鼻地狱的通达要道啊!用梦境比喻见佛,妄心为因,梦境为果。比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怎么可以用金刚经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个比喻作为证明。世间的语言文字,虽然是一个字表示一件事,不妨尊卑一并诠释,美恶都解训解。就如同“子”这个字,称夫子,也可以单称“子”,称一般人,也可以单称为“子”,称儿子,也可以单称为“子”。必须以前后文来决定“子”字的意义,断然不能将称夫子的意思,也当作儿子的意思来解释。佛国是梦境,必须等到阁下你成佛以后再说。这时候就说,那么就只有损害,没有利益了。事理、性相、空有、因果这些教理混淆而不能分辨。只可以学习普通百姓,老实念佛,必须恭敬恭敬,诚恳诚恳。久而久之,恶业消除,智慧明朗,业障净尽,福慧增长。这种疑心,彻底脱落没有了。那么佛的有无,自己的有无,入佛的门径,极乐彼岸的确切证据,何必要问别人。如果不专心致志念佛,而在别人的口里讨取分晓明白,给你看《金刚经》,却不知道什么是实相。看《龙舒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因为业障在心,不能领会。如同盲人看太阳,太阳固然在天上,看见太阳固然在眼睛,而这些人看不见阳光,与没有看的时候,没有差异啊!倘若恢复他眼睛的光明,那么一看就见到阳光了。念佛这个法门,是恢复眼明的最切实紧要的法门。想要见到诸法实相的相状,应当竭诚在这个法门用功,必定有大快所怀的时候啊!真我法身想要亲自见到,必定要大彻大悟不可。想要证到,必定要断惑证真不可。想要圆满证得,必定要见、思、无明三惑净除究尽,分断、变异二种生死永远消亡不可。如果讨论真我在什么地方,那么阁下你长劫轮回生死,以及现在这些乖违真理的诘问,都是承着真我的力量而有的。因为背离觉性,合于六尘,所以得不到真实受用。譬如演若达多的头,衣服里的宝珠,原本没有丢失,自己错妄生起怖畏,错妄承受贫穷困苦罢了。念佛人临终蒙佛接引,这是众生与佛陀感应道交。虽然不离开妄想心,也不能说这只是妄想心所显现,绝对没有佛菩萨圣者来迎接的事迹。心中造作地狱业,临终时,地狱相就显现。心中造作佛国,临终时,佛国相就显现。说外相随心显现,可以。说只有心没有外境,不可以。唯心无境,必须是圆证唯心的大觉世尊可以说,没有过失。阁下你如果也这么说,就堕入断灭知见,是破坏如来修证法门的邪说啊!可不是要谨慎吗?一一具足说来,太费笔墨。知一而反三,应当没有遗漏的义理了。1【情见】(术语)妄情之所见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情见各异,禀者无依。’3【理障】谓本觉心源,湛然清净,由无明妄染,碍正知见,不达真如之理,是名理障。4【业障】指业即障。三障之一,四障之一。又作业累。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5【本草】《神农本草经》的省称,古代著名药书。因所记各药以草类为多,故称《本草》。《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一为《黄帝针灸》,二为《神农本草》,三为《素女脉诀》,乃三部古典著作。伏羲制九针流行于世,而成《黄帝针灸》;黄帝歧伯问答经脉病证,而成《素女脉诀》;神农尝百草而成《神农本草经》。8【莫邪】传说 春秋 吴王 阖庐 使 干将 铸剑,铁汁不下,其妻 莫邪 自投炉中,铁汁乃出,铸成二剑。雄剑名干将,雌剑名莫邪。事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唐 陆广微 《吴地记·匠门》。后因用作宝剑名。11【噇酒糟汉】(杂语)只餐人糟粕之钝汉也。唐代骂人之语。碧岩十一则曰:‘黄檗示众云: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同评唱曰:‘唐时爱骂人作噇酒糟汉。’12【无如之何】犹言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礼记·大学》:“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13【西归直指】 书名。凡4卷,清代周梦顔著。收于《卍续藏》第109册。本书的指念佛往生净土,劝人皆归西方净土,故名《西归直指》。卷首载作者传略及像赞13首,并有西方十种胜、云栖大师普劝二十种人正好念佛、念佛九种胜、三界、四生、六道、七种不净观、三种人必定往生、发五种心决定往生、九想观、白骨观及七可惜等表解。卷1为《净土纲要》将大小本弥陀要旨节录其概,使阅者一览便知;卷2为《疑问指南》统汇群编之要,共三十问答;卷3为《启信杂说》集指迷归信之言,以充法益;卷4为《往生事略》。本书除单行本外,又与著者的《万善先资》、《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节录》合编为《安士全书》。14【通州】金 置。在今 北京市 通县 。俗称 北通州16【兵备道】官名。明制于各省重要地方设整饬兵备的道员。置于各省重要地区。清代沿置。18【演若之头】楞严经四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同十曰:‘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19【衣里之珠】《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記品》中: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长按识别海报左下方“普觉之光电台”二维码,聆听更多法音~)